谷雨之后,各地雨量逐漸充沛,氣溫回升速度快,同時空氣濕度較大。我們在調攝身體中要順應節氣變化規律,做到“五防三護”,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的變化相適應,保持人體各臟腑功能的正常,達到陰陽平衡、臟腑調和之態。
一防余寒
谷雨后寒潮天氣基本結束。但因正處在由春到夏的過渡階段,南北大風天氣常交替出現,所以谷雨前后是一年中溫差交大的時期,時而炎熱如夏,時而又會有強冷空氣南下,故有“谷雨寒死老鼠”之說。這一時期早晚氣溫仍較低,因此在起居衣著方面仍要適當“春捂”,尤其早出晚歸者要注意及時增減衣服,避免受寒。但此時“捂”要有度,以不致出汗為宜。
二防上火
谷雨后自然界陽氣驟升,春陽內應于肝,易引起肝陽上亢,繼而誘發春日常見的鼻腔、目赤眼疾等疾患,這就是所謂的“春火”,俗稱“上火”。尤其是今年年運火太過,更應注意防“春火”,避免熬夜。
三防風濕
由于雨水增多,空氣濕度大,風濕頑疾也易復發。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久居潮濕之地,注意關節部位保暖,易為濕邪所侵,所以穿衣要護住關節,可穿七分袖或七分褲的衣褲,發膚未干時勿吹風,避淋雨;天晴時曬太陽,平時適當運動出汗。另外,可以在室內經常熏艾,也可用蒼術、艾葉、山柰、白芷、菖蒲、川芎、香附、肉豆蔻、藿香等香囊掛于床頭或隨身佩戴,以起到芳香化濕的作用。
四防過汗
此時正值春夏交接之際,人體氣機發散,加上各種運動增加,容易出汗,而汗出過度則會影響人體的氣血健康。因此,此時運動應該遵循“懶散形骸,勿大汗,以養臟氣”的原則,運動勿過于劇烈。汗為津液所化,只有注意陽氣的有序升發與津液固護,才能保持人體的氣血充盛。
一護脾胃
谷雨之后空氣濕度大,而脾為濕土之臟,濕邪易犯脾,易致脾失健運、脾胃不和,出現食欲不佳、嘔吐、腹脹、大便不成形或黏膩不爽等癥狀。因此雖是暮春,飲食上仍需注意養護脾胃。在遵循“少酸多甘”的同時,宜多食用健脾祛濕之品,如山藥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扁豆、鯉魚、鯽魚等。又由于谷雨節氣氣溫升高較快,有些人迫不及待吃起冷飲來,容易損傷脾土。
二護衛氣
谷雨雖到,但因余寒未盡,又增濕氣,所以肺氣不足之人易受寒濕之邪所侵,因此,適當用補氣益肺健脾之品,如五指毛桃等,可固表護衛,防止病邪入侵。
三護心神
由于今年年運火氣太過,又兼司天之寒氣影響,在谷雨節氣后則寒氣開始發生,火氣郁滯,人們容易寒病于外、熱病于內,易傷心神,出現心熱煩悶等癥。故此階段應注意安養神氣,調養心神,切忌大喜大悲,而應保持心情舒暢,可選擇踏青、聽音樂、釣魚、放風箏、蕩秋千、散步、慢跑拳等,以陶冶性情,舒發肝氣,也可選擇靜修調氣以護心神。